20090429

(keywords) #1 當代荒誕 Contemporary Absurdity

以物易物──荒誕之都的生存之道

曾幾何時,香港人都以為金錢萬能。他們想盡辦法以錢滾錢,利滾利,企圖一夜致富;花明天的錢,圓今天的夢,更一度是他們的金科玉律。可自從接二連三的金融海嘯來襲,一切都變得如此躁動不安,連一向老實的「大笨象」也突然倒下,傷盡一眾餵養牠多年的父母心。今天的市場,美金不美、黃金不黃、人人互不信任,許多人開始這種以錢生錢、低買高賣卻不事生產的虛擬遊戲,轉投「以物易物」實體經濟的懷抱。一念天堂,一念地獄的風險,他們再承受不起。


In Each Other We Trust

今天說「以物易物」,當然不是指減少浪費的環保口號,也非指類似「時分券」的社區貨幣。這種「以物易物」的消費模式在金融危機中冒起,關鍵是人們對現時經濟模式失去信心,人人都想保留現金在手,把既有但用不著的物品拿出來換自己心儀的物品或服務,便成為時興。「以物易物」不需借助任何形式的貨幣(如時分券)作為交易平台,人們只要在換物網上免費登記成為會員,把自己想換出去的物品或服務的資料上載後,便可開始交換。一般的換物網大概有二十萬件貨品以上可供交換,例如用玩具換廚具,用奶粉換碳粉,用付了首期的單位換車位,成功交換例子層出不窮。以TradeDuck.com(取自諧音「Trade得」)為例,海嘯爆發後,網站會員每月增加4,000人,達現時的34,000人。根據網主KennethPaul的說法,中產會員在海嘯爆發後明顯增加,他們不少以名牌飾物換取食物,節省花費於日用品的開支,以維持生活水平;有專業人士如會計師甚至表示可為人報稅與做帳目。如此一來,生產與消費不再是二元對立,因為「以物易物」的參與者既是買家,也是賣家,他們同時擁有對方想買或想賣的東西。這些參與者都明白,天算不如人算,還是實物交易最安全。

晚期資本主義太咄咄逼人,使人們都不敢擁有太大的夢想,還是實際至上。《資本論》曾經預言:「資本體系之崩潰乃因信用額過度擴張,超越現行生產創造的所得加上過往儲蓄之總值」。多得TradeDuck教曉人們與其相信美鈔的上帝(「In God We Trust」),不如將心比心,信任彼此(「In Each Other We Trust」),今天人們才恍然大悟自己一直身處虛假的幻象,近乎條件反射地追求一些自己沒能力負擔的東西。


過把癮也是種幸福

話雖如此,物質享受的快樂是無可取替的,人們絕對沒有義務為滿足消費倫理而禁慾。假如以上將心比心,取財有道的老生常談並未能打動你,那麼,這種交易方式的時尚特質準你試多少回也不覺膩。「以物易物」的特別之處,在於物品的擁有權是流動的。人們可以通過交換,暫時擁有一件物品,同時可在不需要時,捨棄該物品的擁有權。以我為例,自從去年十月成為TradeDuck會員後,我便曾以一部數碼相機換來一台手提電腦,一個月後再以該台電腦換來一部iPhone過把癮後,可能會把它拿去換電子結他,玩膩了,再拿結他換兩個月的流行鼓課程。時間太少,產品太多,潮流太急,既然如此,只要換來的物品可以帶來快樂,哪怕在一起的時間只夠喝一罐可樂?

在信心崩潰的時代,不需要安定,也不需要替金錢找記認。「錢」途以外的生活,依然可以五花八門。


。雨思奧